早上再度看到那則建中生自殺的新聞
經過一連串的報導,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大致上都知道了
但那主播脫口而出的一句話,讓我很想砸電視
"現在的學生抗壓性真的很低"
試問,"壓力"的大小是用什麼來衡量的?
單位是什麼?要怎麼計算?
姑且不論那位已經出社會的主播
即使是大學生的我
也不敢保證我高中時受到的壓力和那位自殺者一樣的多
國中時,我也是個資優生
也考上了高雄的第一志願--雄女
也同樣感受到了極度的挫折
和他不同的是,我走過來了
然而,我不會質疑他尋短見的行為
因為雖然過程類似,我當時承受的壓力和他仍是不同
"我都不知道,這條路原來這麼苦"
這是電影《那山那人那狗》中的一句台詞
沒有親自走過,怎會知道苦在何處?
國高中的時候我也聽過一句話
"叫教育部長把自己的小孩送來讀國內的學校,就知道我們為什麼念這麼辛苦"
"大人"們老是以"抗壓性不足"、"草莓族"來教訓我們
但他們有沒有想過
我們身上背負的壓力,和當年的他們究竟差了多少?
不僅背景不同,原因不同,類型更不同
這兩種差別極大的"壓力",真的能拿來比較嗎?
每每像這樣的事件發生後,身邊的人常會說"他不像會想不開的孩子"
社會媒體常常專注於這點
然後像是哀悼似地說那人以前是怎樣一個好孩子、自殺了很意外云云
但有多少人會去探究他的"苦"在何處?
不是去評斷因為這樣的理由自殺有多笨多不值
而是單純地述出--
他所面對的、承受的、難過的、自我期許的、失望的...所有,讓他往這條路上走的原因
有,是有這種人
但十之八九都是另有目的(藉此批教改、社會現象之類的)
看到那位與我有類似遭遇的孩子,我希望自己能成為那十之一二
- Oct 26 Wed 2005 10:25
閒談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